康县隶是甘肃陇南,坐落于甘肃东南部、陇南东南部,甘肃、四川、陕西三省交界地带。康县古称康州,北周置康州,后废并入武州(阶州),1929年置康县。康县下辖18镇、3乡,总面积2958.46平方公里,总人口20.2万人(2015年)。 康县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,境内海拔560-2483米之间,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,雨量充沛、气候湿润、光照充足,森林覆盖率达66.7%,被誉为“陇上江南”、“陇上西双版纳”。康县自然资源有水资源、生物资源、矿产资源等,2015年达成生产总值19.22亿元。 康县是“中国有机茶之乡”、“中国核桃之乡”、“中国黑木耳之乡”、“中国食用菌之乡”,名优特产有龙神茶、核桃、以康县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等。除此之外康县还是“中国绿色名县”、“中国最好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”、“中国最好看的绿色生态旅游名县”,境内有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、花桥村、白云山森林公园等景区。
地理境域/康县
地方境域
康县地处甘肃东南部,坐落于北纬32°53至33°39,东经105°18至105°58‘之间,东西宽63.898公里,南北长85.069公里。东临陕西略阳县,南接陕西宁强县,西与武都区毗连,北隔西汉水与成县相望。
地形地貌
康县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,地质架构为昆仑秦岭地槽褶邹地带,地势西高东低,中部高,南北低。最高海拔2483m,大龙王山为境内最高峰;最低海拔560m。 康县全境处于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内。该带间发育有两套复理式变质岩系。一套大致分布在武都陈家坝至四川昭化、白水街间,叫“碧口群”,其下部为塞性火山岩系,上都为千枚岩、板岩系,总厚达1000米。另一套分布在上述变岩系以北的武都两水镇至两河口间,叫“白龙江群”,其下部为砂砾岩系,中部为板岩、石灰岩系,上部为千枚岩、板岩系,总厚度5000~6000米。南秦岭加里东运动未来的沉积全属地台型,康县即属此种类。在这个褶皱带中,地层发育比较齐全,除寒武、奥陶系外,从上元古界至第四系皆有。其地层分布主要受东西向架构的控制,印支运动特别明显。三迭纪及其以前的地层主如果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。侏罗纪开始,则全为山间盆地的陆相沉积。
气候
康县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,雨量充沛,气候湿润,光照充足,年总降水量968.1毫米,每年平均气温11.8℃,年总日照时数1801.5小时,无霜期213天。
水文
康县是长江流域外流区域,嘉陵江水系。境内沟道交错,流水纵横。积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,极端最枯流量不少于0.05立方米/秒的大小河流15条。以万家大梁为界分别流向南北,组成两组小河系——西汉水河系和燕子河河系,最后汇流于嘉陵江水系。各河径流主要依赖降水补给。康北平洛河流域降水量为554.2毫米,植被覆盖率低,蒸发量大,降水后滞流调节能力较差,各径流流量常见较小,遇连续降雨,河水猛增,雨停后,流量渐渐减小。因其穿行于黄土边缘沟壑地带,汛期泥沙含量高。康南区域植被较好,降水量在963.8毫米左右,且沟壑陡峭,流水落差较大,径流量多且稳定,泥沙沉积较少。
西汉水是嘉陵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,在太石乡王寺沟入境,流经太石、豆坪、寺台、云台、迷坝5个乡镇后于迷坝李家河出境,至略阳县西河口汇入嘉陵江。总集水面积9569平方公里,境内全长76公里,集水面积1033.25平方公里,年径流量15.14亿立方米,平均流量48立方米/秒,PH值8.0,河水含沙量13.42公斤/立方米,是康县含沙量最高的河流,也是康成两县的自然界线。
文章记者:我爱去旅游网记者